物理思想如何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清华大学联手大学、中学在沪探讨人才贯通培养政策解读

点击数: / 作者:调剂猫 / 2024-08-12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的教育教学在个体形成科学方法论、全民提升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7月27日,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二届“中学物理教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行。为期两天的研讨会邀请从事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的高校物理教师和高中物理教师参加。会议对于推动中学物理教学融合发展,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物理系党委副书记张卫华在致辞中提到,人才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物理思想的培养应当是从基础教育开始。在教育需求侧一段的学生个体存在多样性,教师就要因材施教为学生们提供更坚实的教育保障,比如提供多角度、多方案的教学模式等。教育教学工作应该由大学中学携手、学校社会联动,用更多视角、更多资源共同育人。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青、国家教学名师陈信义、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研组长范小辉围绕物理学科教育相关话题作出精彩报告。

“给学生更宽松的思考空间,不仅可以让各类学生各得其所,还能使优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主动研究和创造新的知识。”朱邦芬反思了现在教育“急功近利”的整体环境,同时指出要变“教”为“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王青在报告中聚焦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出优秀的科学教育是全体公民科学素质最基础的保障,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大学中学物理教育的衔接和融合发展。同时,王青谈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比如要考虑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提供的机遇和挑战等等。

陈信义则关注着学生从高三到大一要迈过的那道重要的“坎”,强调要将偏重锻炼学生做题技巧的教育理念向培养学生能力上“转向”,“教学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应该是好奇心、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力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范小辉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研组长,深入剖析了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物理学科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专家分享结束后,27日下午和28日学术研讨会继续开展研修工作坊,为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交流物理教育教学的经验、资源和特色做法的平台。

此次会议由清华大学物理系主办,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承办,上海佳期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复旦天欣科教仪器有限公司为会议提供支持。

清华大学物理系从2023年起创办“中学物理教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旨在探讨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内在衔接,深化对人才培养实际的理解,促进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为拔尖创业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