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价值链视野促进结构优化调整经典分享

点击数: / 作者:小鹰 / 2018-01-15
全球价值链,优化调整
结构优化调整是实现协调发展、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主要途径,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高端产能与低端产能之间的失衡,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微观层面上,高质产品与低质产品之间的失衡,能够生产高质产品的企业偏少,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这种情况不仅使得存量资产不易盘活,而且增量资产也难以优化,容易导致经济体系存在着一方面不断吸收新增资源和流动性、另一方面又不断沉淀资源和货币的现象,造成资源配置低效,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下降。因此,当前我国在以增量调结构方式拓展创新升级政策空间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着力进行存量优化调整,引导创新驱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在全球分工不断深化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我们亟需以全球价值链视野来推动结构优化调整。
 
在方向上促进结构优化调整。结构优化调整常被理解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挑选、淘汰产业,体现为政府“上什么产业,下什么产业”的意图,即:产业“新”,就是升级,就是创新;产业“旧”,就是维持旧的发展方式,就是转型升级不力。这容易诱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潮涌现象”,也驱使企业不断地大规模地丢失传统产业的优势。实际上,一些传统产业事关百姓的基本生活,有比较稳定的市场需求;而且在参与国际分工中我国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获得了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只是这些传统制造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不少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生产率比较低。在全球需求市场下滑、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环境约束加大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传统制造业“融资难、招工难、用地难”问题格外凸显,不少企业只能在低端层面维持运转。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很多传统产业还有很大的技术升级空间,一些传统产业仍然可能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因此,结构优化调整指向上应该更加突出先进制造而不是先进制造业。这意味着,结构优化调整的资源方向不应该基于产业结构进行产业间的水平重组,而应该基于全球价值链进行垂直整合,引导企业把非核心环节剥离,通过同行业同环节企业间的并购等措施,淘汰劣质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转移和集中,从而使得资源从低端环节往高端环节流动。
 
在空间上促进结构优化调整。结构优化调整被形象地比喻为“腾笼换鸟”,即把现有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出去”,再把先进企业“转移进来”。这容易人为撕裂宛如“生物链”那样呈集聚状态的大中小企业之间已存在的完整的价值链与产业链,也造成巨额的迁移企业成本。尽管一些地方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培育了一些高端产业,但多数企业还处于高端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没有自主品牌,技术水平较低,主要进行贴牌生产或为品牌企业提供零部件或外围部件生产,甚至不少企业完全依赖单一客户,一旦市场需求变化或技术更新换代加快,就面临破产或倒闭的危险。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背景,先进制造业中也存在大量的代工组装等低端环节企业,因此,引进高端产业不等于就引进了先进企业。而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延伸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链,虹吸、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实现向高端产业的中高端环节延伸、链条升级,是培育高端产业先进企业的可行路径。
 
在对象上促进结构优化调整。区域间产业同构化常被地方政府视为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条件,随着技术日趋复杂,产业分工不断深化,链条延长,仅仅基于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区域内分工,往往易受市场规模和资源等约束,制约产业向高端发展。而基于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区域间分工,不仅能促进资金、技术、劳动、信息等生产要素低成本跨地区流动,而且能推动产业区域间转移,从而使各次区域按照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结构进行分工成为可能。这种基于全球价值链进行的区域间分工,虽然从大类行业看表现出地区间产业同构化,但深入到行业内与产品内看,却是地区间在垂直分工协作基础上形成的价值链分工。例如,几个相近的省市虽然产业一样,但实际上各省市做的是同一产业的不同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紧密的配套关系。这种区域间分工,不但能有效整合各地区的资源,提高资源和要素的利用程度,而且在垂直分工协作基础上形成国内价值链,有利于龙头企业集中资源于研发、设计与服务环节,并通过不断促进某些环节往成本低或配套条件好的地区转移,即通过国内价值链不断往更有优势地区延伸,使更多的中小企业有机整合,获得学习和发展机会。尤其是随着技术复杂化与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大,区域间分工所促进的市场融合细分,能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为高研发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很显然,如果各地区都追求产业结构差异化,反而容易割裂区域间的前后向产业联系与技术经济关联,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国内市场分割,造成各地方资源分散,使大国市场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地方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不是产业差异化,而是增强区域间价值链分工协作。为此,需要激励国内价值链“链主”根据各地区比较优势,推进价值链在区域间延伸发展,将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向不同地区集聚,推动产业转移,实现发达地区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又为落后地区参与价值链提供机会。
 
在目标上促进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微观基础是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是结构优化调整的宗旨所在。一些企业虽然跻身高端产业,但自主创新能力弱,主要生产低端产品,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这一方面会使高端产业出现本土企业低端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会由于企业主要提供低端产品,门槛低、竞争激烈,企业发展受制于人。典型的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行业,2016年长三角地区(苏浙沪皖)有1393家机器人企业,但多数机器人企业是做系统集成,即按客户需求,购买关键零部件组装机器人;生产核心零部件和本体机器人的企业很少。事实上,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的背后是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上有问题。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差异化服务等能力薄弱,是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其深层的原因是价值链分工不完善,“链主”难以把自身资源集中于最核心、最有优势的创新环节以形成“极化效应”,因而难以引领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方向;由此也难以通过价值链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机制,通过“扩散效应”促进不同环节企业协同创新。可见,产品质量的提升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而是需要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不同环节的协同创新。为此,需要完善和发展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国内价值链,进而走向全球价值链与全球创新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为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价值链支撑。而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优化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深化分工的过程,也是培育自主品牌、加快提质增效的过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自主升级。
 
综上所述,结构优化调整应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选择。在引导创新驱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既要发挥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功能,大幅度增加企业优质资产供给,创造激励企业在实业领域专业化发展的宏观环境,更需要形成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协作关系,培育要素充分流动并在不同环节、不同地区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